价格战背后的产业变局:中国车市与膜行业的双重突围

时间: 2025-04-18 22:39:40 |   作者: 8亿彩票官方下载安卓

  

价格战背后的产业变局:中国车市与膜行业的双重突围

  在中国车市持续了两年多的价格战,胜负已见分晓。曾经在中国市场风光数十年的外资汽车品牌,率先被市场淘汰出局。

  车企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4年,外资汽车品牌在华销量普遍下滑,宝马、奥迪、保时捷等知名品牌的跌幅超过10%,本田的跌幅更是超过30%。与此同时,中国本土品牌凭借技术优势,正在慢慢地实现赶超。中汽协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23.1%,销量占有率高达65.2%,车市格局已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
  这场价格战的背后,是中国车企对产品“定价权”的激烈争夺,其结果必将重塑消费者的体验。

  漆面保护膜,也就是隐形车衣,是汽车膜市场中最重要的品类。在过去近二十年里,美国企业凭借先发优势,几乎“垄断”了中国这个百亿级的漆面保护膜市场,市占率高达90%,客单价常年超过2万元。

  然而,如今在中国上百座城市中,本土汽车膜企业开拓的数千家贴膜门店正在掀起一场价格战。这场“战争”以漆面保护膜为核心,逐步扩展到车窗膜、改色膜等品类。目前,国货的售价已经降至美货的60%以下,美企因此被迫调价。

  正如中国车企正在改变世界汽车产业格局一样,中国汽车膜企业也在重塑“膜业”格局。近期,多位业内人士都向媒体表达了同一个观点:“今年,中国汽车膜市场之间的竞争已经白热化,一场变革正在悄然发生。”

  据最新数据,2024年中国市场的漆面保护膜装贴率已达15%,且发展增速较快,年复合增速达9%,正逐渐走进千家万户,为广大购买的人所熟知。

  从专业角度来看,“汽车膜”是对应用于汽车领域的膜类产品的统称,这一产品概念通常涵盖漆面保护膜、改色膜、车窗膜三个细分品类。

  由于漆面保护膜(后文简称“车衣”)在应用时铺设面积最大、客单价较高,且市场规模的增长空间较广,因此成为汽车膜厂商间竞争的主战场。

  这种品类格局的形成,与汽车膜的发展历史紧密关联。自1966年3M公司研发出膜类产品以来,车衣就深受欧美“老钱”的喜爱,到21世纪初,美国车衣一度成为全世界豪华车的标配。

  李其峰曾在天津一汽的工厂里做过工人,后来长期在杭州做美国高端车膜代理。他介绍,“与大部分车主的认知不同,车漆其实就是汽车中最宝贵的部分。”

  他进一步解释,“因为车身上任何一个部件损坏后,几乎都能买到原厂配件去更换,唯独车漆不同,车漆损坏后不可复原。”

  车厂的喷漆工艺很复杂。喷漆前,工人需要先为车壳覆上一层电离子,然后用转速高达上千转的机械喷头进行高压喷漆。这一过程会重复四五次,且每喷涂一层漆后,车壳都要经过高温烤制、冷却,直至车漆稳定。

  这种观念使得欧美豪华车主们对贴膜情有独钟。据AC汽车发布的车衣膜市场调查与研究报告,在2021年到2023年的全球市场中,装贴美国车衣的车型,有近七成都是豪华车。

  美国车膜品牌也在不断强化自己“高端”的品牌形象,频繁赞助各类汽车赛事。2021年,美国头部车膜品牌威固就曾花大价钱买下了亚洲保时捷卡雷拉杯“五冠王”车队“追星”的冠名权,并将带有公司LOGO的车衣贴在追星车队的保时捷赛车上。

  在欧美“老钱”的青睐下,车膜产业逐渐壮大,并逐步走向世界。凭借技术优势和高端品牌形象带来的溢价,美国车膜公司在全球市场,尤其是中国,几乎处于垄断地位。

  据他介绍,“中国车膜市场诞生于草莽之中,起初一片混乱,后来又在美国公司的影子下发展,市场被‘占领’了。”

  2003年,美国威固公司招募中国代理商,在广东东莞开设了第一家在华车膜专卖店。2005年,一批PVC材质(聚氯乙烯)的美国车衣被有门路的“倒爷”以低价买下,然后卖到东北。

  这批车衣并非高端货,只是美国品牌淘汰下来的“残次品”。但由于当时中国车衣市场一片空白,识货的人不多,且PVC车衣的外观确实清亮,所以吸引了一批车主购买。

  一位“倒爷”和记者说,这种生意的利润非常惊人。“当时从XPEL等大品牌手里收残次品,都是论斤买,折合每卷车衣才300多块,卖给消费者,则要加价到上万块。”

  如此巨大的利润显然不能被少数“倒爷”垄断。很快,美国车膜公司开始亲自下场分一杯羹。

  2009年,美国最大的车膜品牌公司XPEL进入中国市场,并在10年内快速的提升,与中国市场的上千家经销商、数百家4S店达成合作,销售网络遍布全国。

  与此同时,3M、龙膜、圣科等美企也纷纷在中国寻找一级代理,并加大对华投资,集体涌入中国市场。中国车膜市场由此进入美企时代,市场中充斥着美国品牌的各级代理。

  彼时在中国车膜市场做生意的门店,大致分为两类,一类是进口品牌授权店,通过正规渠道直接进货;一类是普通汽车洗美门店,通过个人渠道进货。

  通过正规渠道进货,虽能保证正品,但价格奇高无比。2009年,以XPEL为代表的美国公司率先推出以热塑性聚氨酯(TPU)为基材的车衣,单车售价最低也高达2.5万元。

  通过个人渠道进货会更便宜,但假货众多,真假难辨。据何俊涛介绍,2005年流入东北的那批车衣,在两三年后就大批出现质量上的问题,黄变、皲裂、水解等现象很普遍。

  在2009年到2017年期间,中国本土并没有太出色的国产车膜品牌诞生,一些自主经营的个体户又由于假货问题备受市场质疑,在这样的条件下,美国品牌在华发展迅猛,渐成一家独大之势。

  据立鼎产业研究网报告,2017年前后,美企在中国车膜市场的市占率一度超过90%,数十个中国本土品牌加在一起,市占率也仅有5%。

  在技术优势与“高端豪华”的品牌形象加持下,美国车膜品牌对中国富人与中产们的钱包进行了强势“收割”,赚得盆满钵满。

  2019年7月,XPEL凭借在中国市场中获得的增长,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,成为汽车膜单一市场中,全世界内的首家上市公司。

  XPEL财报显示,自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的近一年时间里,XPEL在中国卖出了约5.9万卷车衣,营收额超过7亿元人民币,平均每卷的出厂价超过1.2万元,在贴膜店中的实际售价则高达2.3万元。

  在非多元竞争的环境下,有消费能力的中国消费者只能购买美企的天价产品,更多消费者则根本用不起好车衣。

  竞争白热化最直接的体现,就是价格内卷,曾经的“奢侈品”,如今正被拉下神坛。

  在易车的京东自营旗舰店中,鲨壳“乘风”款车衣的售价已降至5000元左右,“向消费者让利”的战略正在生效。另外的品牌,如保镖、膜小二,售价也基本低于美货水平。

  截至今年2月,威固的拳头产品V3车衣降价至8613元,龙膜的7.5mil车衣也降至6980元,降幅之大前所未有。降幅最大的是XPEL,在今年三八妇女节促销活动中,XPEL主打的PROTEX系列售价已大幅降至6806元,生产模式也悄然从“USA制造”变为“USA监制,CHINA制造”。

  汽车膜价格的内卷还蔓延到了TPU原料领域,牌桌上的玩家已经不止美企和中国企业,庄巍背后的德国企业,巴斯夫公司,也期待能从竞争中获利。

  “我们预计,中国汽车膜市场一年的TPU消耗量会逐渐从去年的1.5万吨扩大到2.5万吨,折合到汽车上,有可能可以由每年300万台的贴膜量,提升到500万台。在未来三到五年内,巴斯夫希望能占据10%的市场占有率。”庄巍表示。

  不过,价格下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。市面上的部分中小品牌为了拓客,开始将车衣销售价降低到2000元左右,试图用低价击穿消费者心理预期。但这一价位的车衣,质保时间通常在5年以下,甚至没明确质保,产品质量缺乏保障。

  著名投资人、嘉御资本董事长卫哲有一个判断,“在消费领域,经济进入存量时代后,竞争者的增加会在提升消费品质量的同时,大幅度的降低价格。”

  作为消费品,中国汽车膜市场的规模还不够大,也并未进入存量时代,但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已经提前让汽车膜进入价格向下、质量向上的时代。

  从全球范围来看,每一个消费品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,都是消费的人获益的时代。而每一次竞争中,也都会诞生出一个伟大的国民品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